訓練方式比較


傳統式教學v.s體驗式教學

基本元素 傳統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
課程目標 以觀念、知識傳授為主。 整合式學習、自我概念改善、建立新的思維模式。
課程設計 由講師決定。 以學員為主體,規劃設計專案課程。
學習本質 知識的認同,透過起源、本質、方法,及其限制,判斷知識正確與否的學習。 學習過程覺察,學習者主動嘗試將新知識與既有的概念架構加以聯結。
學習重點 傳遞授課內容以學員學習目標為主,較重視學習結果。 傳遞授課內容以學員學習過程為主,強調學習過程與結果並重。
教學方式 老師教、學生學的單向指導式學習。 學員在體驗式情境中學習,跨越理論與實務的鴻溝,相互溝通、了解、學習、分享,幫助學員知行合一。
學習環境 不對等式的、具限制的、壓迫式的階段性學習。 輕鬆的、鼓勵性的、可發揮的、支持性的、非正式的持續性學習。
導師工作 主要為單向授課傳遞內容,以講課、影片、簡報、專案式討論等呈現。 透過討論、分享、回饋、與經驗等導引經歷學習過程,延伸學習廣度與深度。
導師職責 提供訓練題材/內容/資料給參與者。 提供反思學習,深入探討問題,並建構自我療癒與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導師角色 老師/教練/講師/評估者/指導者。 引導者/輔助者/夥伴關係/支持者。
學員角色 學員課程中聽、寫等被動式學習。 學員高度參與、多層次互動等主動式學習。
學習責任 以授課者為主,學員為輔。授課者優劣直接決定課程品質與責任,學習意願與重心容易因學習者改變。 以學員為主,授課者為輔。學員學會為自己的學習和行為負責主動學習,並提升學員學習的動機。

最能滿足

需要者
授課者>參與者、學員。 參與者、學員≧授課者。

生活工作

應用機會
案例套用,實際關聯性與運用較低。 主動思考,學會獨立解決問題,對實際生活工作應用較高。
適合類型訓練課程 本職專長之專業科目培訓 團隊技能與個人學習反思等軟性課程。
 
別於一般的教育訓練課程,透過單位內整體的學習,除了加強學習的效率外,更可依據單位需求屬性調整課程內容,以切合單位的實務應用需求。協會在課程結束後提供免費的課程諮詢服務,協助解決問題,以維持教育訓練的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