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余秋雨先生說:讀一本好的書,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,讀一本不適合的書,可能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清除它;訓練也一樣,找錯課程、找錯引導師,它改變的可能是團隊未來的走向。
就訓練結構,師資、課程設計與執行方案三者互相牽連,但師資因為占了訓練經費中最大的支出成本,遂成為訓練方案修正取捨的首要目標。我能感受到許多組織在成本上的難處,但這也是個人最最擔憂的。
體驗學習的引導師需要具備帶領者的知識、品德、自信程度、活動庫存以及應對團隊時的自如,這些都是無形的因素,是硬碰硬的技巧,這些內涵是可以影響和應對參加者行爲中的不可預知問題,以及影響和應對課程軟硬體規劃無法改變的本質。當學習者與帶領者當下選擇所要做的事情,以及所不做的事情,都會對進行中的團隊,所發生的情況産生極大的影響,這是許多初次接觸體驗式培訓夥伴所不知道的資訊。
至於課程引導師的品質,一般人以為活動帶完後,坐下來分享就是PA或者體驗式培訓,那只對了一部分。活動很多人都會帶,但真正引導團隊學習與思考模式的走向需要懂得團隊、了解人性、習慣傾聽與深度信任的引導師。
自1997年體驗學習在台灣推展以來,因為具備課程吸引人、入行容易,所以被廣泛採用的學習模式,但台灣這群講師中有:
1、自行出國學習取經回來的企業講師。 2、當時引進PA課程時培育的師資。 3、台灣體驗式培訓機構與公司自行培育的師資。 4、團康與戶外活動指導員轉型的講師。 5、自行搜尋活動帶領土法煉鋼的訓練員。
這些體驗式培訓的講師分布在中國、台灣與香港三地不同的組織與層次中,至於體驗式培訓該選擇哪個單位哪個師資?你要評估的是短期性的效益,還是長期性的效益?如果要增加互信、表達想法、提高工作熱忱、達到公司績效、促進團隊工作等,這可能就需要更適合的規劃,建議您要清楚的跟講師對談,並審核講師學經歷,才能找到適合的單位或講師,體驗式培訓良莠在於課程引導師,好的課程引導師是體驗式培訓最佳催化劑,只是受過美國PA完整培訓的講師極少,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。
|